如何培養美食品味|認識 Fine Dining

如何培養美食品味|認識 Fine Dining

今天來分享《LIZ 關鍵詞—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與口袋名單》 這本書。才看完前言我就眼睛發亮,因為作者故事的開頭跟大多數上班族一樣平凡無奇,讓她的經驗變得更有參考價值。

前言

Liz 一開始是一名正職律師,但她一直思考什麼是自己「一生的志業」,最後好不容易踏出的第一步是 — 她開始了美食家的自學之路部落格。從市場調查、到獲得一手採訪機會、接著一路目睹台灣入選米其林餐廳亞洲五十最佳餐廳。Liz 的故事中沒有一夕爆紅,她更希望分享自己在自學的八年中如何透過思考以及摸索,到最後成為大家眼中的「美食家」。

美食品味

要如何開始談論美食?Liz 首先先聊到『品味』的重要。這讓我聯想到以前讀過『品味,從知識開始』這本書,同樣強調了知識、文化以及品味彼此息息相關。

在第一章節,Liz 先根據《Foodies》一書,定義了美食家如何分辨食物偏好的兩個標準 — 正宗性 以及 異國性

  • 以正宗為例,越是來自特定產地、具備歷史傳統、與特定民族連結越是正宗; 相反工業化生產、隨處可得的食物則越不正宗。
  • 以異國為例,越是具有地理/種族/階級距離、打破常規越是異國,越是文化接近、平凡可見則相反。

這也讓我不禁思考:這裡指的正宗、異國是對於哪個族群呢?假如是針對西方中上階級白人,它的起源跟原因又是什麼?這裡 Liz 並沒有提供答案,不過也正好引出第二章節的內容 —  Fine Dining

Fine Dining 的演進

Liz 提到法國是當代 Fine Dining 的發源地,起初透過為醬汁分類、廚房建立編制、食譜系統化,逐漸將這套思想傳播到歐、美、亞洲各個國家,此外世界知名的餐廳評價體系「米其林指南」誕生於法國。

Fine Dining 為何重要?Liz 相信 Fine Dining 是推動餐飲趨勢發展及創新的關鍵推手。對此想法我抱持贊成角度。以前讀精品咖啡的書,書中介紹到精品咖啡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事件,例如杯測 (Coffee cupping) 標準出現、美國精品咖啡協會(SCAA)以及後續重視咖啡產區的第三波咖啡浪潮,都神似於 Fine Dining 的角色。不過相較於咖啡,飲食廚藝似乎又提供了更多創新發揮空間。

Fine Dining 從法國起家,逐漸影響到西班牙及北歐, 如果對於這些發展脈絡有興趣,很推薦大家到 書中一探究竟

米其林評鑑 與 世界五十最佳餐廳

在美食發展的歷程中,除了負責製作美食的餐廳以及廚師,還有一個重要的參與者—美食家。因為美食家不僅是一群愛好美食的饕客,背後更能形塑造大眾對於美食的審美偏好。但食物種類、餐廳數量眾多,該如何建立權威性的評分指標?這章節介紹了較知名的美食指南如 OAD, La Liste 等,當中又以米其林評鑑及世界五十最佳餐廳最為人所知。

只要有評分,必定會遭到公平性的挑戰。以起源於法國的米其林評鑑為例,即便已家喻戶曉,許多國家仍對它評鑑標準存在質疑,由其批評其過於偏好法式餐飲美學。至於世界五十最佳餐廳具有地理位置上涵蓋範圍更廣泛、評分標準公開的特色,卻也被詬病充斥商業色彩。

什麼是臺灣味?

這章節 Liz 提出最切身相關、也是我最有感的主題—到底什麼是在地「臺灣味」

作者從台灣歷史脈絡下,透過美食家葉怡蘭老師黃婉玲老師的文章劃分台菜派系如家常菜、酒家菜、阿舍菜等。在此同時,另一股因國際西餐趨勢延伸的「台味西餐」風氣,如江振誠的 RAW 餐廳陳嵐舒的樂沐餐廳等,則為旅外台灣廚師返鄉後帶起西餐與在地文化融合。

由於過去五年都待在新加坡,這也讓我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兩個經驗,第一是「[1]如何看待新加坡的台灣料理」,第二是「什麼是新加坡的在地料理」。由於篇幅關係,就先不展開討論。

在最後,Liz 與葉怡蘭、江振誠和詹宏志聊到對台灣小吃的印象以及代表性。印象深刻的是葉老師在書中提到的大稻埕慈聖公,恰巧也是最近詹姆士帶黑白大廚 Edward lee 品嚐台灣美食的地方。其他還有許多有趣的問答以及思維的碰撞,就給讀者自己到書中尋找答案。


  1. 在新加坡有很多主打台灣味餐廳,如果單一間小餐廳,最常見到炸雞排、滷肉飯、蚵仔麵線、牛肉麵以及珍珠奶茶。從印象上來說,這些食物能代表臺灣味嗎?我自己會說雖然屬於台灣食物一部份,但總感覺這只算是鳳毛麟角而已。從味道呢?新加坡確實有少數幾間台灣餐廳味道能媲美台灣,但整體上完全無法與台灣標準相比。
    背後原因是廚師?食材難以取得?還是為了在地化所做的口味調整?或許這都是部分原因,但問題目前我也還沒有答案。另外也存在一些台灣出海的連鎖品牌,如2003年進入新加坡的鼎泰豐、2024年的雙月等等,這部分也值得深入思考。 ↩︎

結語

這本書為「如何成為美食家」的疑問,提供了作者 Liz 自己摸索出來的知識框架。但我認為更有收穫的部分是最後關於臺灣味的探討,讓我進一步思考自己對飲食的文化認同、同時也引起我對台灣餐飲出海品牌的商業案例興趣,不失為一本啟蒙好書。如果讀者有興趣,也可以順著書中提到的延伸閱讀深入研究。

想開始架設自己的美食部落格嗎? 不要錯過這篇 不知如何開始架站?分享我第一次用 Ghost 架設部落格

延伸閱讀

黃婉玲經典重現失傳的台菜譜:40道阿舍菜、酒家菜、嫁妝菜、辦桌菜、家常菜,詳細步驟示範讓你也能成為台菜傳人。
書名:黃婉玲經典重現失傳的台菜譜:40道阿舍菜、酒家菜、嫁妝菜、辦桌菜、家常菜,詳細步驟示範讓你也能成為台菜傳人。,語言:繁體中文,ISBN:9789571363615,頁數:240,出版社:時報出版,作者:黃婉玲,出版日期:2015/10/27,類別:飲食
味道福爾摩莎(二週年紀念新裝書衣版 )
書名:味道福爾摩莎(二週年紀念新裝書衣版 ),語言:繁體中文,ISBN:9789865813581,頁數:768,出版社:二魚文化,作者:焦桐,出版日期:2017/09/12,類別:文學小說
八角哲學
書名:八角哲學,原文名稱:OCTAPHILOSOPHY,語言:繁體中文,ISBN:9789863981411,頁數:304,出版社:天下雜誌,作者:江振誠,譯者:李芳齡,出版日期:2016/04/27,類別:心理勵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