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透過書寫深化思考,激發無限靈感?

今天分享的書是《自由書寫術》,原文 Accidental Genius: Using Writing to Generate Your Best Ideas, Insight, and Content) 。作者 Mark Levy 在書中介紹了一種強大的書寫技巧—自由書寫,跳脫以往書寫只是作為「紀錄」的看法。透過學習自由書寫,讀者能將寫作轉變成幫助深度思考、引發創意的超強工具。
自由書寫的六大秘密
什麼是六大秘密?其實就是作者認為書寫時的訣竅,共有 6 個:前三個算是更實際、更直觀且可行動 (actionable) 的建議,後 3 個則相較更概念性,需要透過反覆練習完成。
Tips1: 輕鬆寫
為什麼要放輕鬆寫?作者用知名運動心理教練的例子,告訴讀者有時「出九成的力氣」會比內心在「想全力以赴」的狀態時表現更好。
另外作者自己也會在書寫中加入「提醒自己放輕鬆」的段落。以我自己來說,目前是還沒有那種一定要寫出曠世巨作的心態,可能這個建議更適用於完美主義者。
Tips2: 快速書寫
快速書寫 (write fast and continuously)這種寫法,原理是透過讓手寫速度跟上腦袋運轉的速度,腦袋才不會因為覺得閒下來而分心去做別的事情。以我自己經驗來說,寫作過程確實常常會分心,忍不住回頭檢視自己的文字跟邏輯是否通順,雖然大部分時候可以把思緒拉回來寫作,但靈感來時還是得特別提醒自己先記錄下來,不然就會忘記。
而快速寫的再進一步,套作者的話是「讓大腦負責創意的部分不斷產出新東西來」。因此除了比較消極的「不要打斷思緒跟靈感」,還有更積極層面的「避免看似不成熟、但實際有潛力的想法被大腦提前過濾掉」。
透過快速書寫,強迫大腦不作任何價值判斷,可以幫助思考同時讓更多創意的想法出現。
Tips3: 限時
最後是給自己的書寫限時。我覺得更確切來說,是「保留一段專門給書寫的時間」。我自己的注意力很容易發散,寫作時稍微鬆懈下來就會想點開臉書、Youtube看一下,往往注意力不小心就被拉走。因此主要是提醒自己這段時間就是要留給書寫,不是做其他事情的」。給書寫加上限時,產生的急迫感也算是半「強迫」自己把注意力分配給眼前的書寫。另外特別分配一段時間,可能也有類似番茄時鐘pomodoro的效果,但我自己沒有實際使用過就先不作比較。
Tips4: 以思考的方式書寫
以「思考」方式書寫,相對應的是以「說話」的方式書寫。兩者差異在於你是寫給誰看?
作者認為以思考方式書寫,是寫給自己看的。這讓書寫變得更容易—可以用只有自己看得懂的黑話、略過不需要說明的事、以及讓思緒跳躍,暫時忽略文字是否符合邏輯性。
我其實沒太注意自己寫作是否用到「黑話」,但跟同領域朋友聊天時,確實常常不知不覺用我們「專門的語言」,聊起來更痛快些。然而當在場有其他人聽不懂時,就會顯得把他們排除在外。這又讓我想到之前上過一堂即時聽打翻譯的課,它教了幾個技巧,例如提前預習某個主題,然後把裡面常用的名詞先抓出來、或是可以隨著聽打次數變多,將常用的詞彙縮減成很短的字甚至是符號。回到以思考方式書寫,我認為本質上跟上面提過的快速書寫效果類似,就是盡可能讓輸出(Output) 盡可能貼近思考的速度(“快速書寫”) 和實際內容(“以思考的方式書寫”)。
以上是我練習這個技巧所打出的結果,感覺文字還是經過潤飾,距離作者理想還有不少努力空間。
Tips5: 跟著腦袋的想法走
這邊我認為更好的標題是「允許假設」。先讓自己接受某個前提/假設,讓思緒順著這個邏輯走…等探索完了,再回來重新思考其他的可能性。
這邊我讀完時第一個想法是:這樣會不會容易讓思考太片面、缺乏系統?大學時上過管理顧問的課程,裡面提到的MECE思考法,教顧問如何面對陌生問題時對問題進行系統性拆解。
仔細看了下作者的例子,發現兩個思考方式用途不太一樣。MECE思考法是當顧問面對複雜問題,複雜問題就像是浮在海面的冰山,其實底下埋藏著許多子問題共同導致最後的結果,而透過MECE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將問題拆解很多子問題、並且比較不會遺漏。至於允許假設更像是當你選定了某個問題,想要發揮創意發想解方時,就要暫時拋開邏輯,讓思緒順著這個假設、大腦進入這個情境走下去。
Tips6: 轉移焦點
作者想告訴讀者:點子不夠怎麼辦?別怕!開口問問題吧!
問問題對於促進思考的好處,相信不需要我贅述。但對我來說還需要解答的還有—可以問什麼問題?什麼是好問題/壞問題?如何在不同時候選擇合適的問題?甚至是 如何想出這些問題?
作者沒有展開回答。倒是提供了不少問題給讀者。沒辦法就先拿來用唄!
我該如何讓它變得更有趣; 該如何提升價值; 針對這個主題我有什麼話想說; 為什麼會卡在這裡; 該如何突破這個瓶頸; 我漏掉了什麼嗎; 我什麼地方想錯了; 該如何證明這一點; 為什麼; 該如何反駁這一點; 我對這一點有什麼看法; 假如我繼續這樣想結果會如何; 我遇過那些類似問題; 過去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鑑?; 這讓我聯想到什麼; 最理想的狀況是什麼; 最糟的狀況是什麼; 我做對了什麼; 有哪些資料是我需要但還沒有拿到手的; 我會如何向一個陌生人描述這個情況…
技巧太多了,記不住!
這本書看到後面會—發現太多技巧了!有沒有什麼方法,可以把這麽多「建議」記住?它們之間是否有共通點?
如何有效保存資訊
這讓我想到過去自學時常遇到的問題,東西常常學完就記不住。你也可以回想一下,過去看過所有的書中,有多少內容還留在腦袋裡?
大部分內容假如不頻繁使用,很容易就會被大腦視為沒用資訊而慢慢被汰換。但怎麼樣算是「使用」?對我來說有兩個關鍵—關聯 跟 提問。
註:在寫文章時,我在上面句子後就卡住了,因為此時我需要一個跟「關聯跟提問」相關的例子。然而這也是寫作之所以有趣、且能幫助釐清思考的地方。在一邊寫的同時,我一邊思考、一邊透過我寫出的文字思考下一步要寫什麼內容。
如果不是寫到「關聯跟提問」,我就不會思考這個問題、不會去釐清到底該如何讓看過的資訊被大腦記住、更不會為此去看書、找資訊解答這個問題...
『關聯』可以是簡單直接的例子,如看到棒球安全帽想到機車、看到咖啡色斑點想到長頸鹿、聽到下課鐘聲想到學校…也可以是更複雜抽象,例如從書本想到電子閱讀器、從鳥類飛翔聯想到飛機、甚至從浴缸到發明出浮力原理。
目前有許多方法,教導如何透過關聯增加記憶,可以從幾個影片開始:
-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the Brain: Learning and Memory
- How to Use the Link or Story Method | Memory Techniques
- How to Study & Learn Using Active Recall | Dr. Cal Newport & Dr. Andrew Huberman
至於『提問』則是更貼近實務面的問題解決。回到我當初看這本書的動機,就是因為過去在Medium寫作時,無論是發想內容還是整理都靠自己摸索。我希望透過閱讀寫作書籍,一來是給我一些想法,思考下個階段該設定什麼新的寫作目標(關聯、提供新想法),二來是想瞭解如何提升我的寫作流程、內容以及後續內容整理(提問、問題解決)。
如果能將這28個寫作建議,關聯到我過去寫作遇到的問題上,這些建議就有機會在腦中建立長期記憶,換句話說書中的知識也會對我更有用。
將技巧應用在問題上
接下來,我就以第三章節為例,試著寫下每個建議分別解決什麼問題:
- #22 與他人分享未臻成熟的想法 → 想開始卻不知道該如何開始/下手、覺得思緒混亂或只有很粗略的概念
- #23 幫助他人發揮思考能力 → 當(與客戶)話題停留在表面、觀點缺乏新意或思考只局限在固定範圍
- #24 隨時留心身邊發生的故事 → 想說故事卻缺乏素材(*當你為了公開發表而書寫,會促使從故事與題材角度看待世界)
- #25 建立(主題分類)點子庫 → 常常感到寫作缺乏靈感、點子總是很快忘記
- #26 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原則 → 寫作狀態時好時壞、反覆面對同個問題,卻缺乏穩定的應對解法
- #27 從自己著迷的事物著手 → 想開始卻不知道寫什麼、眼光只注重結果(符合市場需求)而忽略真正該專注的寫作內容
- #28 自由書寫直到作品完成 → 想法零散難以精煉成完整文章、缺乏大綱或僅有骨架欠缺內容
從上面內容,我就可以進一步將相似內容拼湊在一起,並萃取出共同概念。例如 #24,#25是關於打造日常搜集靈感的習慣 (Capture)、#22, #27幫助想寫作的人踏出第一步 (First Step)、#23, #26, #28則是寫作過程遇到瓶頸時的解方。
以上這些都只是我自己萃取的概念、適用我的分類方法。不同讀者讀到相同的段落,也可能因為各自擁有的人生經驗跟想法而有不同的歸類。更重要的是在閱讀過後透過萃取、反思以及分類,將書中的建議內化成腦中運用的寫作心法。